2016922日,美國匹茲堡,優步公司(Uber)的無人駕駛福特福星亮相匹茲堡。

無人駕駛汽車這幾年為人津津樂道,其實早在60年前,就已經有了這一概念。1956年的一個雜誌封面上,一輛無人駕駛汽車在馬路上疾馳,車上4名乘客圍坐在一張方桌邊,悠閒地聊天、玩耍。

 

而在20年前,無人駕駛汽車就已經上路了。來自美國卡內基·梅隆大學的一個團隊研發出一款無人駕駛汽車,利用一些攝像頭和幾台電腦識別路況,據說基本可以應付98%的道路。

 

真正讓這個“小眾遊戲”火起來的,是2004年由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畫局發起的無人駕駛汽車挑戰賽。

 

那是一場載入史冊的盛事:數千名觀眾聚集在加州一家小酒吧外,聚精會神地注視著15輛“瘋狂”賽車,一群極客滿頭大汗地用電腦操控著賽車方向盤,賽場上塵土飛揚,碎石四濺,激動的歡呼聲和令人揪心的碰撞聲此起彼伏……

 

比賽結束後,小酒吧外成了汽車零部件的墳場,撞碎的保險杠、圍欄、鐵絲網和用光的滅火器散落一地。然而,從這個“墳場”裡,走出了不少“牛人”,包括谷歌無人駕駛汽車項目前負責人克裡斯·烏爾姆森。

 

此後,這一賽事每年舉行。可以說,是這一賽事奠定了今天蒸蒸日上的無人駕駛汽車行業。那些激情澎湃的參賽者們,構築了這場汽車革命的中流砥柱。

 

如今,無人駕駛技術已然成為汽車行業的“兵家必爭之地”。不僅傳統汽車企業積極尋求轉型,更多科技巨擘和新創公司也傾力其中,力爭在未來的大市場中或成為旗手,或分得一杯羹。

 

在這條龐大的產業鏈上,各家公司各有所工,大致分為三大領域:

 

第一個領域是“自動駕駛解決方案廠商”

其中主要包括三類“玩家”。一是老牌整車廠,如寶馬、戴姆勒、福特、大眾、通用、現代、豐田等。二是資訊、通信、技術企業(ICT)中的“大拿”,如谷歌、百度。三是以特斯拉、優步為代表的新創企業。

 

谷歌成立了研究無人駕駛技術的獨立公司Waymo,是目前進行實際路測最多的公司。它不致力於自主生產無人駕駛汽車,那樣成本太高,而是採取與傳統汽車廠商合作,未來共同推出自動駕駛共用服務。

 

作為競爭對手,谷歌搞了無人駕駛汽車,百度沒有理由不搞。它的發展思路與谷歌類似,最早使用寶馬為原型車,後來兩家沒談攏,於是又和奇瑞好上了,推出了一系列自動駕駛汽車。

 

特斯拉擁有自己的汽車品牌,屬實戰型選手,且戰且成長,之前幾次無人駕駛事故並沒有挫掉它的勇氣。如今,它已開發出自己的無人駕駛汽車軟體,並具備電動車硬體技術能力,正式銷售的部分車款已配備SAE 2-3級水準的輔助駕駛功能。

 

優步成立之初的核心業務是汽車共用服務,如今也投入大量資源成立無人駕駛汽車研發團隊,並以自有品牌進行道路測試,希望最終能發展無人駕駛計程車,降低叫車服務成本。

 

第二大領域是“傳感、決策及控制層”

這是實現無人駕駛的3個主要部分,相當於無人駕駛汽車的“大腦”。

“傳感層”類似自動駕駛的“眼鏡”,負責感知周圍環境。它包括攝像頭、夜視系統、各種雷達,主要供應商有博世、法雷奧、瑞典奧托立夫、德國德爾福等。

“決策層”從感測器那裡獲得資訊,分析處理後形成決策依據。它主要包括演算法和晶片,知名供應商有英特爾、英偉達、ADI、飛思卡爾、高通、意法半導體等。

“控制層”與傳統汽車幾乎一致,只不過是通過決策層傳遞過來的資訊對汽車實現電子或機械控制。主要供應商有博世、大陸、法雷奧、ZF等。

 

第三大領域是“高清地圖”

。由於高精度地圖的繪製需要大量測繪,測量成本和維護成本都很高,一般小公司難以承受,所以多由傳統地圖廠商承擔。比較熟悉的有谷歌、蘋果、必應、HERETomTom等,國內則有百度、高德、四維圖新等。

 

說到無人駕駛汽車,人們往往比較關注國外大公司的研發動向。事實上,單從技術和概念方面講,中國企業起步並不比國外晚,其中包括一批充滿活力的初創企業。

 

中國微電子研究所副所長陳大鵬表示,他比較看好這些中國初創公司,因為在科技時代,顛覆性的東西往往出自小公司,它們沒有羈絆,更容易創新。

 

相比之下,大公司有諸多障礙,要保住既有的營業規模、市場份額,不可能輕易採用顛覆性的東西,“革自己的命”。就像當年的柯達公司,當數碼相機出現後,它也嘗試過數碼存儲技術,但因為放不下傳統業務,最終被市場所淘汰。

 

 

文章取自網路

arrow
arrow

    Rit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